【圖解】防災救命:地震來臨時,該如何逃生?
地震來臨時,你知道該如何逃生嗎?
這個問題,可能視每個人的年齡不同,而有不同的答案。比較早期的概念通常偏向要立刻逃生,說起來這是房屋建造模式的關係。好比說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,當時死亡24萬8千多人,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房子大多是稻草、泥巴所建成的「土角厝」,容易被震垮,所以地震來時應儘速逃出。但現今高樓林立,房屋結構大多已是鋼筋混凝土或鋼骨結構。尤其台灣位於地震帶上,房屋建造的重點常常是「即使地震對房屋造成損傷,也較不會立刻倒塌」可為民眾爭取時間,或做為避難考量。
所以近年來,避難的方式就從快速離開屋內,改為就地避難,民眾可以躲在牢靠的桌子下,避免被掉落物砸傷,待地震結束後,再視狀況逃生。台灣在921大地震後,網路開始流傳「活命三角」(生命三角),許多人採信這個說法,因此在地震時不再躲在桌子底下,而是選擇桌子旁邊。然而,考慮到地震時避難的最高原則——保護頭部——我們其實應該要掌握D(Drop)C(Cover)H(Hold on)要領,除了應該躲在桌子下方、保護自己不被掉落物砸傷外,更要抓住桌角,避免被震動甩出桌子的保護範圍外。
另外,大家都知道地震時應該要立刻關閉爐火,感覺起來「立刻關閉爐火」似乎與「就地避難」相衝突,但其實不是的。以1923的日本關東大地震為例,當時約有136處發生震後火災,罹難的10萬人中,就有5萬6千人死於震後火災。因此,雖然「就地避難,保護頭部」非常重要,但考慮到避免震後火災(二次災害),若正在烹煮食物或是燒水,則還是應該要先關爐火,方為上策。
※ 本文摘自《防災救命:地震、火災、颱風都不怕!》,原標題為:〈地震來了!到底怎麼躲!〉
《防災救命:地震、火災、颱風都不怕!》
作者:高士峯,沈哲平
出版社:光現出版
出版日期:2016/09/14